天書 之『 老 子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窈冥,音:咬明)****************************************************至德的展現,完全跟隨著『道』的腳步而行。『道』這個東西,看似恍恍惚惚。看似惚惚恍恍,卻又有各種景象呈現。看似恍恍惚惚,卻又有各種物象呈現。看似幽幽暗暗,卻又有各種精氣呈現。精氣呈現得很真實,可以被驗證信賴的。自古至今,『道』始終都存在的。它可以被用來觀察萬物的能量及作用力變化。為何我能瞭解萬物的本源及變化呢?就是根據『道』而得知。----------------------------------------------------* 要真正的達到『德行俱足』的境界,只有契合『道』。 而什麼是『道』呢?又卻很難用文字及語言去形容。它似 乎可以從現象中觀察得到,又好像可以在實物中印證得到 ;只有達到『無住生心』境界的人,才能體會它的精要, 真實的領受之後,才能運用它去驗證萬物萬象的真實本性 。自古至今,『道』一直沒有消失,天下間一切可見萬物 都可以證明它的存在。而我,為何能觀照萬物的本性呢? 因為我明瞭『萬法不離自性』和『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 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去除聖賢的名位,不使用智巧治國,百姓就會獲得百倍的利益。去除仁愛的虛名,拋棄信義的尊貴,人民就會回到孝慈的本性。大家去除投機取巧,拋棄自私自利,社會上自然沒有人做盜賊。但是只用這三種德行來宣導教化人民,還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準則讓大家有所遵從依歸: 『生活簡單,保持質樸。』 『減少私心,降低慾望。』----------------------------------------------------------------* 人們追求『聖智、仁義、巧利』這些名位或利益的時候,都必須先經歷 勞其筋骨、排擠競爭、患得患失的過程。而這些都不是出於自然的道理 ,佛陀於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 如是觀。』。所以,居上位者應當放棄提倡『聖智、仁義、巧利』,縱 使社會發生了問題,也應仔細觀察問題本身產生的根源,對症下藥的治 理國家。* 如果要讓百姓安居,社會和睦,用簡單的道理和樸素的心態就可以了。 更要杜絕私念,減少慾望(愛人如己,助人無數的 王清峰律師曾云: 『名為公器不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即是最佳的寫照)。除了人 類生活所需的知識外,不刻意去追求其它的技巧本事,就不會有那麼多 的煩惱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十七章 『太上 不知有之』--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 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 親而譽之其次 畏之其次 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 ﹕「我自然」  **************************************************************最高明的治國之道,是人民感覺不到有『國君』的存在;其次,是國家的『國君』受到人民愛戴,人人稱讚他;再其次者,是國家的人民畏懼他們的『國君』;而最糟糕的『國君』,則是讓人民產生反感、厭惡的感覺,隨處都能聽見人民咒罵、侮辱他們的『國君』。這種『國君』的能力及給人民的信賴感不足,人民自然無法去信任他。而境界最高的『國君』,悠悠哉哉的行事就能勝任了,不需要對國政講太多的話。自然社會安定,人人富足。老百姓都的認為:『我們國家本來就應當是這樣的!』--------------------------------------------------------------* 老子於春秋戰國時代,觀察當時各國興衰情況,再反證各國國君的 治國方式,得到結論如下:(對任何階層的領導人都適用) 第一等的國君:知人善用,順應自然法則。 第二等的國君:勤政愛民,事必躬親實踐。 第三等的國君:嚴謹治國,提倡禮教法治。 第四等的國君:貪利謀私,用高壓手段使民恐懼,無力抗拒其政策。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回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本來自性。回歸其本來自性稱作常(自然法則、定律或真理),知道「萬物終會回歸根本」這個道理是恆常不變的真理,叫做明。不明白常道而隨性妄為,必會遭致凶險。瞭解常道則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會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會周全無遺,周全無遺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長久,終身沒有危難。-----------------------------------------------------------------------* 心中摒除依一切雜念,保持在安靜禪定的狀態,當世間人類或萬物互動 運作, 我能不被情緒影響,公平合理的對待他們,不偏頗善、不厭棄惡,就事論事、 清清楚楚的觀察它們的互動變化的因果關係並深入瞭解它 們的本來特質。 (心的齋戒)--無私無我、禪定包容萬物變化,以平等心因應。* 實在是,天下間萬事萬物不論顯現出各種無窮無盡的變化結果之後,最後終究 還是會回歸到它的本來源頭之處(萬法不離自性);回歸本來源頭的現象我們 稱它為寂滅,寂滅則又是再生的起源;週而復始、死而復生、因果相生、循環 輪迴成為自道理就可以稱為『明道』了!* 心無齋戒之人,無法觀察事物本質以及運作法則,行事必然也無法契中其間的 因果關係,而其行為就是『妄為』,妄為之後必得惡果。『明道』之人眼光遠 大、巨細無遺,看待事物都能不住其相,而發平等合理之心(發菩提心),不 偏不倚,周到周全,符合自然界運作道理。自然界運作的道理就是『道』, 『道』是恆常的,永存於天地之間。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名曰夷』--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名曰夷聽之不聞 名曰希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音:節)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音:角)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謂 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對於無法用眼睛能看得見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夷』。對於無法用耳朵能聽得到的聲音,我們把它叫做『希』。對於無法用身體去碰觸到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微』。這三者都無法去表達、形容、甚至於去探討它們的底細。所以,就把它統稱為『一』罷!看它們的外表,無法將它看得清晰;看它們的內在,又似乎混沌不明。它們綿綿不絕,無法形容;與萬物共存,卻又歸於空無。可以說它們呈現出沒有形狀的狀態、沒有物體的相貌,似有似無;俗稱恍惚。迎面而來卻看不見它的頭,尾隨而去也看不見它的尾。把握亙古以來就存在的道理,就能夠駕馭眼前萬事萬物。能知道源頭,就能夠明瞭大道運作的軌跡。----------------------------------------------------------------------* 茲舉一『觀夷聽希』的例子如下:某卸任元首近日突然宣稱:『釣XX台是日本領土。』;此言一出,全國嘩然;而同時期,常參加某電視節目(全XX亂講)中的一位日本女星,每次被介紹出場時的第一句話總是說:『釣XX台是你們的領土,不是日本的。』懂得『道』的根本的人,則就不會只聽見表面的聲音,而還能聽到『希』的聲音。日本女星說:『我說你們愛聽的話,你們要常請我來上節目,讓我多賺點台灣人的錢喔。』,而另外一位則是說:『我說釣魚台是日本領土,搞得被大家討伐,甚至成為全民公敵;所以,當哪天我有危難時,你們要給我政治庇護喔。』以觀察面來看『夷』的現象,日本女星在台灣賺錢不易,因此為了求利而去說一些討好觀眾的話;而該卸任元首則可能是為了獲取入境,甚至於居留資格(按:日本因害怕強權,故一直不允入境簽證。),可能他也看出自己的危機,而認為此地不宜久留吧!上例二人都說了不需要說的話,因此我們只要從現象及動機的法則裡就可『觀夷聽希』,不致被他們挑動並隨之起舞了。至於他們在如此的住相行為之後,目的能夠達到嗎?我想,終究是無法如願而會得到失敗的結果!因為,這些事情都背離大道運作的法則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打獵,音:田)獵 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五光十色的視覺感受,會讓人眼花撩亂產生錯覺;雜亂的靡靡之音聽多了,聽力會變得遲鈍;每天食用各種不同食物,會變得不吃口味更重的食物就覺得食不知味。放縱自己於娛樂嬉戲之中,會讓人追逐享樂心神不定。美麗奇異的金銀珠寶,會讓人引起貪欲妄想,不擇手段的獲得它,造成行為失當、品德敗壞,喪失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聖人生存在世間,無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多餘的感官刺激;因而拋棄外在的追逐,只取內在的滿足。-------------------------------------------------* 聖人謹守本體、本質,不執著於用法(色即是空)。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國治民 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當精神和形體都能合而為一時,視萬物也能抱一無分別嗎?懂得練氣通脈,身心柔軟;就能達到嬰兒般的自然境界嗎?努力持戒自省,做出來的行為就不會錯了嗎?治理國家、服務公眾,能依自然正道行事而沒有刻意而為嗎?運用天賦的覺識本能時,能夠不住一切相的去觀察嗎?擁有明白『道』的智慧之後,能不再依賴人類的有限知識跟計謀嗎?生長萬物、畜養萬物, 有了成果而不私自佔有 有了功勞而不仗恃索酬 有了發展而不控制主宰這樣的行事態度可以被稱為『至德』!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 故 無 尤**************************************天下之間德行最佳的表現就如同『水』一樣水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取什麼安然處於大家都無法忍受的環境之中這種『德行』的表現接近『道』聖人將自己保持在『善』的境界 心地像深淵一般能包容別人 為人處事能夠仁人愛物 說的話能讓人感到深信不疑 工作表現能夠有條有理 處理事務能夠很有效率 該有所作為的時候能掌握時機由於不爭功名,不求私利所以從來都不會有過失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大道有如深邃的虛谷,擁有神妙、無限的宇宙大能。所以它可以被稱作是玄妙的萬物創造者。創造者的大門口,則是天地發生的根源。它綿綿不絕、若隱若現的存在著。怎麼用也用不盡。---------------------------------------------* 牝(雌性禽獸,音:聘)。* 自然界的運作法則綿綿不絕、若隱若現的存在著。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書 之『 老 子 』-- 第四章 『道盅 而用之或不盈』-- 白話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四章 道盅 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 解其紛和其光 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大道以其『巨大能量』負載萬物,卻似永不滿載,用之不竭。深沈博大、源源不絕,好像是創造萬物之主。它的鋒芒收斂、紛擾全解, 光輝調和、外似塵俗。清靜而若隱若現的存在著。我不知道誰創造了它,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自然界裡能量的運作,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盅(杯子,音:中)。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zc00004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